中国产一级毛片,国产真实伦正在播放,亚洲人成在线:观看,亚洲国片精品中文乱码AV

  • <big id="g1ehg"><acronym id="g1ehg"></acronym></big>

    <video id="g1ehg"><menu id="g1ehg"></menu></video>
  • <cite id="g1ehg"><address id="g1ehg"><bdo id="g1ehg"></bdo></address></cite>

  • <tt id="g1ehg"></tt>

  • 您好,歡迎來到 i 北方網(wǎng)官方網(wǎng)站!
    ####.##.##
    i北方網(wǎng)官方賬號
    當前位置:首頁>深度

    優(yōu)秀編輯記者是怎樣煉成的

    來源:i北方新聞網(wǎng) 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09  瀏覽:26708  字體【 【關閉】
     
    張剛  
    采訪之前要做多少案頭準備工作?如何搞定采訪對象,讓他(她)徹底打開心扉跟你聊?寫稿又有哪些訣竅需要掌握?“大編輯”該如何修煉? 
    這是數(shù)年前,原中國企業(yè)家雜志執(zhí)行總編輯張剛發(fā)在微博上的一系列文章的集成。今天,《傳媒茶話會》轉發(fā)此文,供大家學習借鑒。
    你需要做多少案頭準備?
    報紙與雜志的最簡單區(qū)別就在于,報紙只要告訴大家1+1=2,就可以;雜志不同,雜志需要挖掘更為深度的內容,1+1=2也相當于哥德巴赫猜想,而陳景潤證明了“1+2=3”,就是了不起的數(shù)學家。
    我經(jīng)常說,報紙是快餐,一日三餐,每天都要吃;雜志是滿漢全席,吃的就是深度和品味。那么,無論報紙還是雜志,對記者的基本要求都是:
    1.廣交朋友,獨特信息源充分是你成為優(yōu)秀記者的第一步
    要素:a.好記者要善于交朋友。你們看電影里,一些記者神通廣大黑白通吃,當然有戲劇的成分,但道理沒錯。如果你的朋友不夠多,很“宅”,讀者希望從你這里獲得什么呢?你說我可以上網(wǎng)。對不起,全國網(wǎng)民有六七億,他們也能做記者嗎?以前答案是否定的,現(xiàn)在有了微博,好像又能了。但這是最初級的,他們沒受過基本的新聞業(yè)務訓練,所以,六七億網(wǎng)民里成為優(yōu)秀記者的,基本是千萬分之一的概率。
    b.要勤于跑動,電話、郵件永遠替代不了當面溝通。我曾經(jīng)有個排序,大家可以當做標準,永遠別偷懶:能爭取當面溝通,一定當面;實在不能,要保證電話;電話也不成,才是郵件。寄希望于通過MSN、QQ聊天采訪的話,你一定會招來麻煩。比如,6年前記者寫富士康是“血汗工廠”,題目叫:富士康,機器罰你站12個小時。就是MSN聊出來的,結果后來被起訴,家產(chǎn)也被查封。
    c.既能讓信息源充分發(fā)揮其價值,又不至于使其被動。比如“深喉”。在新聞界有個通行慣例,如果對方是作為朋友跟你聊天的,特別是談到了一些機密的、不適合公開的,你如果發(fā)表必須獲得對方認可,否則對方可以不認可,或者直接起訴你。
    國外的同行遠比我們職業(yè)得多。比如1970年代的“水門事件”。我們發(fā)生了“陳曉事件”,一位記者跟他聊天,結果把他對國美一些負面的判斷寫出來,導致國美起訴陳曉。我們當時也跟他聊過,說實話,我們掌握的這類信息可以寫本八卦小說,但我要求記者堅決不能寫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    標準:如果可以定量化,我建議每個人每周至少要結識2-3個新朋友;每周最少找1-2個朋友深聊,多多益善。
    2.博聞強識,廣闊的知識面是讓你永不落后的法寶
    我一貫的提法:記者首先是個“雜家”,其次是個“準專家”。雜家讓你的視野非常開闊,準專家則讓你在專業(yè)及深度方面發(fā)揮更多。
    許多優(yōu)秀的記者,像許知遠、張亮、李翔等等,以及許多優(yōu)秀的媒體主編,像何力、劉湘明等等,每天的閱讀量都是非常驚人的。
    對于每天閱讀量多少,我建議大家建立自己的“閱讀庫”:
    網(wǎng)站:比如你做跟財經(jīng)類有關的,每天建議至少看新浪、搜狐、網(wǎng)易三大門戶的財經(jīng)產(chǎn)經(jīng)頻道,以及鳳凰網(wǎng)、人民網(wǎng)、新華網(wǎng),同時瀏覽FT中文、WSJ、聯(lián)合早報網(wǎng),等等。瀏覽這些,是讓你“中外結合”,只看我們國家自己的網(wǎng)站,你很難中立地評判一些事,但結合外媒,至少你在判斷上是獨立的;
    報紙:同時自己選定至少2份日報(一份全國性的,一份本地的),比如《21世紀經(jīng)濟報道》、《第一財經(jīng)日報》;每周選定1-2本周刊,比如《第一財經(jīng)周刊》、《南方人物周刊》、《新世紀周刊》等等。
    現(xiàn)在還可以訂閱一些獨立的、有思想的微信賬號,隨時看看網(wǎng)易新聞等的客戶端,還有虎嗅等的科技博客。閱讀的時候要有選擇,尤其是閱讀報刊雜志時,哪些文章好、哪些不好,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。
    切記:帶著思考去閱讀,是閱讀的本質。
    3.樂于分享,良好的討論機制是確立團隊不敗的關鍵。
    我一貫的觀點是,傳媒業(yè)是輕資產(chǎn)、是創(chuàng)意產(chǎn)業(yè),如果死水一潭、沒有碰撞、沒有活力,是不可能產(chǎn)生優(yōu)秀的內容的。所以每個人的心態(tài)都要開放,對周圍的人開放,對這個世界開放,這就是一個開放的時代,固步自封,無疑是另一種慢性自殺,思想的自殺。
    基于所有人都樂于分享、勇于分享,由此建立充分的選題討論機制,主要是大家要能碰撞起來,激發(fā)靈感。
    關于立題
    一般的,編輯部都有每周的選題會,這個選題會一定要鼓勵大家都要發(fā)言,杜絕不發(fā)言的現(xiàn)象,就像喬布斯說的,希望大家都帶著大腦(思考)來討論。
    立題其實也非常重要,你的報紙、雜志乃至網(wǎng)站是怎樣的風格,不是你說出來的,而是做出來的,通過一篇一篇報道傳遞出來的。
    你看國內,基本每家媒體都志存高遠,口號喊起來都嚇死人;你做得好,這叫名至實歸,你做不好,叫名不副實。依我看,現(xiàn)在中國的傳統(tǒng)媒體中,還是名不副實的占多數(shù)。
    所以,關于立題,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事兒。
    我個人比較認可的立題方式,是認真對待每一個題目。所謂“寸版寸金”,說的是你的版面一定不要浪費,魔鬼在細節(jié),你可能就是一個細節(jié)不注意,就讓讀者覺得體驗很差,最終拋棄了你。
    具體怎么做呢?
    首先要確立方向,不能“拍腦袋”定題目。比如一個記者提出一個選題,他必須把這個新聞事件現(xiàn)有的報道基本都掌握的差不多,知己知彼,你才能找到獨辟蹊徑的方向。如果不做調研、不掌握同行報道的情況,這樣的立題基本是“拍腦袋”,在選題起步階段,你就喪失了優(yōu)勢。
    其次要確立打法。媒體最通常的做法一定是有了新聞就撲上去,但恰恰忽略了獨特的切入角度。這種打法,我一貫堅持的標準是,除非我們可以獲得獨特的資料,否則盡量與競爭刊物有所區(qū)別。
    比如我們2010年做過富士康的報道《郭臺銘:走出紫禁城》,這個報道我們光立題就延續(xù)了一個月,討論多次;確立題目后,記者先后4次飛深圳,采訪了富士康幾乎所有適合采訪的高管,畢其功于一役,寫出了一個讓業(yè)界震撼的報道。后來,聯(lián)想的柳傳志專門讓人買來30本雜志,寫下4點意見,下發(fā)給集團的各位高管。
    再次就是強執(zhí)行力。如果確立了方向和打法,執(zhí)行不出來的話,也是空談。
    關于準備 
    你知道最牛的情報員是怎么煉成的嗎?曾跟一些媒體朋友聊過,他們有次聯(lián)系軍方的采訪,對方很納悶,有些機密情報,你們是怎么掌握的?其實很簡單,就是他們搜集了足夠多、足夠扎實的資料。
    案頭準備既是對采訪對象的尊重,易于獲得對方的認可,也會最大限度地排除你面前的隱患。我相信勤能補拙,即使你對某個方面一無所知,及時突擊一下,收效可能就會很大。以前我曾經(jīng)對記者有個大致的要求:如果稿子寫3000字,那么至少應該搜索或找出3萬字的新聞資料、行業(yè)資訊來看。如果你寫一篇上萬字的封面報道,看的資料就不能少于10萬字。
    后來我把標準提高了,寫1-2萬字的報道,至少要看50萬字的素材,或者看網(wǎng)上搜索的30萬字資料,包括外文的新聞素材,外加1-2本書。再后來,我?guī)У囊恍┯凶非蟮挠浾?,在寫一些企業(yè)家的時候,干脆把寫他/她的書全部買來看一遍。那些這么做的記者,后來都很有出息。
    這個要求并不過分,只有這樣,才能大致判定你對此事有了大致的了解;只有這樣,你才能擬出與眾不同的提綱來;只有這樣,你才能知道哪些是陳詞濫調,哪些是新鮮的,才能最終確定一個獨到而巧妙的思路。而且,只有準備充分了,在與專家或業(yè)內人士面對面時,才不至于像“小學生聽教授講課”,你至少要到高中生的水平吧。當然,如果有時間,你有選擇地看一些專業(yè)的書籍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    舉個例子,原來我這么跟記者說:你有沒有信心讓采訪對象說一句“哎喲,怎么你對我們企業(yè)比我們自己還了解”?記者說:這怎么可能呢?后來屢應不爽。比如采訪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,他就很震驚地這么說過。只有這樣,人家才樂意跟你交流,或者跟你探討。這時候,他已經(jīng)不拿你當記者,而是拿你當“專家”了。
    再舉個例子。2010年5月下旬,為了做富士康(的報道),我最后一次飛深圳,飛機剛降落,遠遠看到一架灣流G550公務機要起飛,我覺得可能是郭臺銘的專機,再看飛機號:B99988,果然就是。為什么我知道呢?因為之前看了很多報道,其中有一篇就是臺灣的媒體報道,說郭老板2010年2月?lián)Q了架公務機,想要B99999的號,沒批下來,批的號是“B99988”。你看,通過這個細節(jié),你就掌握了他的行程,他馬上從深圳飛回臺灣了。后來我跟富士康的朋友說到這件事,他們都不知道郭老板的專機號,就去問,果然是這個號!而且他們說,郭老板確實剛飛回臺灣。
    最重要的,是我一直提倡的工作方式:記者、編輯同時看素材。因為如果記者進步了,編輯原地踏步,怎么指導記者?記者又怎么服氣?而且這種工作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:記者帶動編輯,編輯督促記者,共同進步。美國電影比較崇尚“個人英雄”,我覺得有點偏頗,最好形成互補,兩個人的智慧肯定超過一個人,團隊的智慧又超過了兩個人。
    如何采訪?
    好了,如果我們前面講的你都可以理解接受,我們就可以延續(xù)下面的了。請記?。何腋蠹曳窒淼?,是一個體系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、缺一不可。
    首先,一份精心提煉的提綱應該不少于30個問題。
    30個問題多嗎?一點都不多。我通常的要求是,要根據(jù)所看的資料,整理出盡量不同角度的、有效的30個問題,這是最低要求。
    為什么做這樣的要求?一來可以幫助你消化所看的資料,帶著問題去看資料,才會發(fā)現(xiàn)哪些問題是必須要問的,哪些是需要求證的;二來是給采訪對象的“最好的敲門磚”。采訪對象跟你的第一次接觸,正是通過提綱開始的,如果你敷衍幾個問題,又沒深度,人家會覺得接受不接受你采訪無所謂。而一份深入的提綱,則很容易打動對方。類似事例不勝枚舉。
    記得2007年帶一個記者采訪浪莎時,我說你把提綱發(fā)我看看,結果一看發(fā)現(xiàn)只有五六個問題,都是類似“企業(yè)上市,你怎么看?”、“市場不好,你怎么應對?”類的問題,我當時就讓她連夜多看資料,至少提出30個問題,結果采訪效果很好。
    切記:問題一定要是封閉式的,開放式的問題盡量避免,比如,XXX一事,你怎么看?這跟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一樣的,貽笑大方。
    另外,不要問違反常識或基本認知的問題,比如某臺記者去問“你幸福嗎?”我房子被人強拆、街上擺攤挨秤砣,能幸福嗎?
    其次,如何讓采訪對象無法說“NO”?
    通常,你可以通過PR部門安排,或者通過對方的助理。但你要知道,通過PR及助理安排的,一般都是“錦上添花”的報道,如果你希望寫出一篇公正的報道,而對方又不愿配合時,PR就成了你面前的“墻”。
    那么,你必須要直達采訪對象,讓他/她無法回避。當然,你要給出充分的理由,打動對方。
    最直接的渠道,當然是獲得對方的手機號碼。但不要貿然去打。最好的做法,是先給對方發(fā)個短信,介紹你是誰,為什么關注對方,以及你通過前期準備認為最能打動對方的理由。
    舉個例子:2009年2月,當時可口可樂24億美金并購匯源果汁的交易快要宣布時,我讓記者聯(lián)系朱新禮,對方PR給出的理由是,敏感時期,一概不接受任何采訪。后來,我看到商務部的一則新聞,大意說這個并購案要考慮民意因素。民意是什么?就是并購剛宣布時,老朱說過“企業(yè)要當兒子養(yǎng)、當豬賣”,結果9成網(wǎng)民都反對他。所以,我給他發(fā)了個短信,說:朱總,你之前一直說這個交易很好,我們也覺得好,也希望商務部能批準,但是現(xiàn)在看來有變數(shù),如果你再不出來說說,化解一些民意干擾,這個并購恐怕就不好說了。結果沒兩天,老朱就找我們過去。這成了并購案被否決前后一年中,他唯一一次接受的采訪,很珍貴!
    通常你功課做到家,態(tài)度又誠懇,人家拒絕你的概率非常小。我曾經(jīng)跟記者說,沒有你采訪不到的人,幾乎每次都能驗證,無論采訪對象有多難搞。
    平視的心態(tài),無論你對面坐的是誰
    采訪中,平視的心態(tài)非常重要。以前有本書叫“提問是記者的天職”,這個說法很到位。理論上,你是替讀者發(fā)問,讀者最關心什么,你就應該問什么;當然前提是不違背一些基本的社會道德及原則。
    而且,如果你采訪的是知名人物,他必須有這個胸懷和擔當,接受一切問題乃至質疑。如果你因為怕傷了所謂和氣,而不敢發(fā)問,那就是你的失職。當然,你適當調劑現(xiàn)場氣氛,是更高超的藝術。 
    淡化采訪氛圍,增強交流感 
    在采訪中,淡化采訪氛圍是非常必要的,你看電視臺采訪一些人,總是在端著,不放松,他能跟你真心而深入交流嗎?不會,所以,必須以交流的心態(tài)來做采訪。 
    你有沒有“資本”跟采訪對象、尤其是那些著名的人士交流?當然有,這就回到我們說過的,你看了那么多素材和資料,你準備了那么多問題,怎么聊都行。 
    我原來對記者還有個要求,就是把提綱列完之后,采訪時扔掉提綱,直接聊,一般前期工作做得扎實、充分的,一點問題都沒有。 
    我的一些媒體朋友后來做得優(yōu)秀了,同時去電視臺、電臺客串一些“脫口秀”欄目,跟類似訓練也有關系。 
    采訪盡量一次做扎實,但也鼓勵多次補充
    什么叫扎實的采訪?我曾經(jīng)做過界定:4個小時以下的采訪都別叫“專訪”。很多時候,記者可能跟人聊了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,就興奮得不得了,這肯定不是深入溝通。一般的,你聊到1個小時以后,對方才會徹底放松警惕;3個小時以上,對方才會徹底打開心扉。
    我?guī)в浾卟稍L時任國美董事局主席的陳曉,以及海普瑞董事長李鋰等的企業(yè)家時,都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的聊,通常會聊到讓對方改簽航班,這樣才會聊出非常多的有價值的信息。
    有些采訪,則是分次進行,比如第一次聊半小時一小時,接著約第二次,再聊2、3個小時,比如魯冠球、馬云等等,都是這樣,效果也不錯,因為你可以根據(jù)第一次的采訪素材,確立第二次聊的重點。
    之前也做過一些總結,分享如下:
    財經(jīng)記者的優(yōu)秀與否,還應該體現(xiàn)在拿料上。但是很多時候,能否拿料是多種因素的結合。是否具備新聞眼,在很多時候還是非常重要的,甚至決定了你能否挖掘到一條含金量極高的新聞。
    2003年我在《財經(jīng)時報》時,有個同事參加一個會議,當時透露了“外匯儲備要注資中行、建行”,以解決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的問題。今天,我們都知道這是個非常重大的新聞,但是當時,在場記者對此并沒有太在意。我個人估計,他們可能是開類似的會開多了,覺得這種會議、論壇,能出什么料?所以,我那個同事?lián)尠l(fā)出了這條消息,引起了巨大的轟動。
    我覺得,這種新聞眼其實是需要積累的。這跟前面要求的事先充分準備也有關系,只有這樣,你才會了解哪些是別人沒有觸及過的,哪些可能是意義重大的。否則即使很轟動的新聞擺在你面前,你最終也只會說:曾經(jīng)有一個機遇擺在我面前……
    至于如何積累,我覺得,首先應該是資料的積累。一般的記者都會確定自己的方向,比如是房地產(chǎn)的,金融的,產(chǎn)經(jīng)的,IT的,汽車的,等等。那么,守土有責就很重要。你可以每天瀏覽新聞的時候,把一些重要的建立資料庫,無論自己是否做這樣的選題,都做長線的關注。你們都知道《光榮與夢想》,那個美國記者寫美國1932-1972年的斷代史,你想他要積累多少素材?
    我以前有個朋友寫跨國公司報道很厲害。他說從2000年開始,就有意識地關注那些大公司,每天登陸一些國外的網(wǎng)站,按年份、月份甚至日期,給各個公司建立資料庫,需要的時候就看一看,這樣會比“臨時抱佛腳”管用得多。而且,多年堅持下來,形成習慣,你就會受益良多。
    其次,既然你確定了方向,那么還要有人脈的積累。比方說,我是跑金融的,那好,金融圈子里活躍的知名人士,你肯定要熟悉;有影響力但低調的,你也要設法熟悉。這種人脈的積累不要過于功利,很多時候,我們去參加一些發(fā)布會,或是論壇、會議,可以多換些名片,而且,隨后不妨多交流交流,即使他幫不上你的忙,但有時候他還能幫你介紹采訪對象,拓展你的人脈圈。
    在拿料方面,很多時候還應該是策略性的。任何記者都不要想,我只要采訪,人家就接受,不可能的。我以前做經(jīng)濟編輯的時候,大致給記者概算了一下,記者平均的被拒率,要超過50%;如果加上事件的敏感性、媒體的影響力、記者問題的設定等的因素,這個幾率可能要高于80%。
    如何提高采訪的可行性
    策略、執(zhí)著、內功缺一不可,甚至有著更高的要求。所謂策略性,就是好多時候,即使你材料看得足夠多、事情了解得足夠清楚,提綱擬得非常新穎,也不要以為被采訪者一定會接受你的采訪。你對被采訪者,其實應該多做些功課來研究,甚至包括查看他的履歷、了解他的性格和癖好,以及必要的心理學研究,等等。
    比如,很多人可能會對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,那么,如果搞到了他的手機號,提前發(fā)個短信,可能比你直接打手機要好一些。因為,他接手機,你一緊張,一兩分鐘說不清楚,你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最精彩的問題和思路展現(xiàn)出來,他也可能都沒聽得太明白,就推說自己忙,掛了,你再打,人家可能連接都不接聽了。還有,你一開始就能直切要點,讓對方感覺到很有意思。這可能對你的內功和策略性都是一種體現(xiàn)。
    在拿料的程度上,我比較主張多多益善。很多時候,我們寫一篇稿子,總覺得不那么充分,為什么?就是料拿得不夠、事情了解得不夠詳細。所以,記者拿料的勤奮程度不容忽視。
    我在《中國企業(yè)家》時,有個記者做一篇封面報道,前后連準備帶采訪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,最后,光采訪錄音讓速記整理,就花費了3000元。所以,她那篇稿子跟當時的報道相比,非常有說服力,而且有理有據(jù),采訪扎實,素材豐富。
    在拿料的過程中,除了勤奮,還應該有吃苦精神。記者是個需要激情的行業(yè)。2003年,胡舒立50歲了,還在SARS期間跑到山西去做調查采訪,為什么?她需要一手的、詳盡的材料,這樣的報道才顯得權威、厚重、現(xiàn)場感十足。
    如何寫稿?
    寫稿子之前,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。按照前面的要求,你所整理的錄音是大量的,我們通常會整理出10-20萬字的錄音。所以,你需要對錄音進行再加工,以及認真梳理。
    這個過程,跟前面要求大家看資料完全一樣,你不是看一遍就算了,而是要對錄音進行標記、摘要,哪些是重點的?哪些是故事及細節(jié)?哪些基本能用的可能性不大?都要一一標記。
    切記,這些非常重要,因為它們馬上就得派上用場了。
    接下來,你需要認真思考文章結構。
    所謂好文章,先要有一個非常打動人的開頭。通常,我會要求記者根據(jù)錄音整理,找出3-5種不同的開頭方式。
    所以,你要在浩如煙海的錄音及資料中,摘取精華,根據(jù)前期確立的選題思路、采訪中逐步確立的文章立意,苦苦尋找:到底哪些是最能吸引、打動讀者的呢?我一直說,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系統(tǒng)的過程,如果你不能寫出好文章,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將白費。
    開頭的方式有很多種,一般而言,有設置懸念的,有故事開頭的,有場景式開頭的,有用一段非常有趣而吸引人的話開頭的。
    而且,有一個好的開頭,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。所以,你一定不要急于動筆,我容忍記者想開頭的時間可以多達3天。
    隨后,你還要設計至少3個不同的結尾。
    結尾跟開頭不一樣,它需要意味深長,最好能讓讀者越琢磨越有味道;或者是留有懸念。而且,這個結尾如果能給開頭呼應起來,是最棒的。
    需要注意的是,結尾一定不要采取唱贊歌、主旋律的方式,這會讓讀者覺得有逆反心理,也會讓你辛苦寫的稿子大打折扣。
    比如我們寫《國美去黃》,結尾是我加上的,大致描寫了在給陳曉拍照時,總裁王俊洲跑前跑后,把自己的西裝拿給陳曉的情節(jié),感覺他們是一個“團結的集體”。最后一句是:但你仍要懷疑,你看到的這一切,會是真的嗎?
    后來的劇情發(fā)展,驗證了當然不是真的。這樣讀者就會覺得,你們當時這么寫,是設置了一個最好的懸念。
    關于內文結構,一定要有邏輯性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。
    不要以為想好了開頭、結尾就大功告成,內文結構,盡管有“虎頭豹尾草肚皮”的說法,但也忽視不得。
    大家如果喜歡聽評書的話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特別會設置“扣”。每到一天評書結尾,就留個扣,比如“大英雄生死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”,我們寫文章不可能這樣,但我們每寫完一部分,還是要設置一些情節(jié)、懸念,好讓讀者接著讀下去的。
   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設定目標。比如,我用3個月時間寫好500字的文章;我再用半年時間寫好1000字文章;我用一年時間寫好5000字的文章。要有清晰的目標和節(jié)奏,不要沒有要求,一上來就貪大求全要不得。
    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:
    1.如果一篇文章超過3000字,就需要設置小標題。
    2.在小標題之前的引文或導語部分,一定要精練,最好別超過800字。而且,這部分最考驗人的功底,你能不能把全篇的“氣”提起來?如果不能,后面所寫的基本是浪費的;
    3.文章開頭盡量用短句,慎用長句。長句盡管有韻味,但容易讓人感覺拖沓冗長;
    4.可以把你的家人朋友同學當?shù)谝蛔x者,如果獲得他們的認可,你的文章可能就成功了一半;
    5.寫完之后,最好自己能出聲讀一遍,感覺不順或者不夠味的地方一定自我調整。
    關于消息
    首先,要掌握好基本的要素。比如新聞5要素,開頭要比較完整地交代出來,但要盡量巧妙,而且要吸引人;
    其次,要盡量出新出奇。比如《北京青年報》,早年報道全國兩會,會計算現(xiàn)場多少次掌聲、最大分貝超過多少等等,讀起來比通常的會議報道要耳目一新;
    再次,消息是最體現(xiàn)大家的精練意識的。比如微博對大家的訓練,就140個字,一開始總是超,后來就學會如何精練了。全國六七億網(wǎng)民,真正通過微博崛起的草根,其實寥寥無幾。
    如何成為一個“大編輯”
    對于“大編輯”,最基本的要求是:你要對如上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有“可控性”,一個放任記者的編輯,不會成為好編輯。
    首先,要有指導記者的意識。大編輯,是最難做到的,你要給記者一杯水,自己就要有10杯,你要時刻思考,我到底該怎樣提升自己?怎樣指導記者?我該怎樣保護記者采訪、寫稿的積極性?怎樣讓記者不產(chǎn)生“單兵作戰(zhàn)、孤立無援”的情緒?這些問題,答案其實都簡單,關鍵是你有沒有去想、去研究、去做。
    其次,做最好的把關人,核實文章的基本語法,有無錯字別字白字。這些聽起來很基本,但如果按照標準的流程管理,很多編輯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。舉例來說,很多編輯會忽略的,關于漢語言文字的統(tǒng)一性問題,比如:唯一/惟一,好象/好像,炒做/炒作,分別如何規(guī)范?再比如“文革”需要加雙引號,哪些特定稱謂需要加雙引號,你知道嗎?
    再次,給記者提需求一定要具體,而且要有規(guī)范性。你給記者提的要求,一定不要是“寫稿要認真”,這樣的話人人可以說,記者即使答應你,也照樣我行我素,因為要求很不具體。他即使寫了一篇很平常的稿子,也可以跟你說,“我已經(jīng)認真寫了?!眱?yōu)秀的編輯,一定非常具體地對記者提出要求。我有個編輯朋友,記者寫完3000字的稿子,她覺得不滿意,回復了一封3000多字的郵件,詳細說這篇文章應該如何修改,這樣記者會非常有目標,而且可以跟記者有互動,提升效果會比較明顯。
    你要有對版面負責的意識,記者可以沒有,但你不同。版面意識,意味著你要對版面上的圖片、圖說、文章、題目都要負責,很多人“重文字輕圖片,重圖片輕圖說”,這樣是不對的,因為你只行使了一部分職責。舉例來說,你就是戰(zhàn)場的指揮員,記者可能就是士兵,他只要“士兵突擊”就可以了,你千萬不能給他來個“集結號”。

    作者 | 張剛,原《中國企業(yè)家》雜志執(zhí)行總編輯

    責任編輯:李斌
    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廣告報價 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     Copyright © 2016-2020 ibeifang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技術支持:大旗網(wǎng)絡 
    商務合作:139-4719-0357 蒙ICP備18006029號-1  營業(yè)執(zhí)照  網(wǎng)址:zbdiy.cn 投稿郵箱:szj@ibeifang.com.cn
    版權聲明: i 北方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, 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  違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視頻舉報 電話:156-0471-1144